同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名街,为什么武康路那么火,多伦路那么冷清?
上海有三条历史文化名街,同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名街,为什么武康路那么火,多伦路那么冷清?相比每天人潮涌动的武康路,以及因为老洋房艺术展而关注者日渐增多的陕西北路,另外一条多伦路却始终冷冷清清。它很少出现在上海旅游攻略、上海citywalk马路清单里;也几乎没在网上看到任何宣传造势。仿佛那些虚名之外,多伦路只是一条普通马路罢了。
从1911年越界筑路,100多年里多伦路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气息,集中展示了上海近代文化发展的缩影。那句“一条多伦路,百年上海滩”,至今没有一条马路可以代替。比起衡复梧桐区那些小马路的精致典雅,多伦路以及周边的溧阳路、山阴路、甜爱路等少了些包装粉饰,多了分质朴与厚重。同样是上海有百年历史的马路,虹口的马路氛围与梧桐区截然不同。
多伦路全长550米,是一条L型的马路。多年里街上的店铺开了关、关了开,只有沿街的老建筑巍然不动。如今多伦路只有零星商业,数量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种类还都是怀旧咖啡馆、旧书店、古玩店、奇石馆这些主打文化贩卖的店铺。市区罕见的弹硌路街面上,完全被文化氛围所浸染。
有人称这里是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。鲁迅、茅盾、郭沫若、沈尹默、叶圣陶、丁玲、瞿秋白等一代文坛风云人物都在这条街上居住过或活动过。至今马路上随处可见各位文豪的纪念雕像,供游人追忆。遥想当年各位文坛大家在此高谈阔论,思辨的火花在暗夜里闪耀。
沿街不同风格的公馆洋房,组成了海派建筑的“露天博物馆”,它们曾经的主人是白崇禧、孔祥熙、汤恩伯、王造时、范光陵、陈仲篪这样的重要人物。名人就是这条马路最引以为傲的招牌,并且如此密集,让多伦路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。谁能想到昔日的名人私宅,现在已是寻常百姓家;上海滩的故事,还在这里延续。
多伦路的故事,一篇文章哪能说得完。周边的弄堂、联排老别墅,老公寓楼等建筑基本都是上世纪2、30年代所建,至今保持原貌。街上的教堂鸿德堂竟然是中式风格建筑,立于L型马路拐点的夕拾钟楼始终是多伦路的地标建筑。建筑带来的视觉多元化,背后支撑着的是浓厚的人文底蕴,以及海纳百川的城市信条。
值得深度探访的马路,不会让人只停留在走马观花。多伦路上,有两处可以入内免费参观的展馆。其一是位于弄堂深处的左联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,三层的老洋房马赛克地板,复古优雅的吊顶,黑漆木地板一如当年。里面展示了左翼文化的诞生,发展,以及在国民党当局压迫时期的艰难前进。
其二是多伦现代美术馆,无需预约就能参观。馆内三层,基本都是当代先锋艺术展,不少展品十分超前,需要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。其实在左联刚刚创立的时候,又何尝不是那个年代的文化先锋,人生代代无穷已。
可以说,多伦路具备成为网红马路的硬件资质,却始终真正没有成为网红的契机。或许是少了些符合当代的创意与潮流元素,文人ip终究有些曲高和寡。随着虹口的城市更新,希望未来的多伦路也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复兴。